当前位置:首页 > 校企合作 >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第二讲)

来源:实训处时间:2017-11-16 16:52 分享至:

讲  企业文化(二)

【本讲重点】

1.企业文化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

2.企业文化层次—浅层的行为文化

表层文化

1.表层文化的定位

所谓表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它主要表现在公司的一些器物和标识文化上。前几年非常流行的CI形象策划,就是表层文化。

2.表层物质文化的内容

表层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简单,比如:

3.表层物质文化的作用

Æ第一印象对客户和社会来讲非常重要,所以企业要注重物质文化。

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无论男女,如果第一次去见未来的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的时候,他们都会把自己打扮一番,就是要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公司的表层文化,实际上也要起到这个作用。

Æ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流行标识文化,但仅限于标识文化的企业是短视的。

Æ成功的企业都有成功的物质文化,但有良好物质文化的企业不一定都成功。

【案例】

几年前,我讲一个系列课程时,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时在我左边的第一排有四个人,给我印象非常深。每天听课他们第一个到,西装笔挺,还戴有公司的徽标,非常精神,非常整齐。课间的时候,我跟这四个人聊天,问他们是哪个公司的。他们说了公司的名字,但是我并没听说过,我接着问他们公司有几千员工,因为一看他们的举动,就不是一个小公司。他们回答说,他们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到了,就四个。由于这家公司的表层物质文化做得非常到位,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所以我就很愿意跟他们公司交往。

【案例】

秦池集团当年在中央电视台抢标王,结果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秦池的广告,这样全中国都知道秦池,都知道它的标识、它的颜色、它的表象文化,但是秦池最后的结果是消亡了。这说明一个问题,光有表象的文化是不够的。当年秦池有一句名言,“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部桑塔纳,就能够开出一部大奔驰。”这句话完全违背了市场的规律。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多开几个中央电视台,天天到电视台去打广告,我们企业就能够发展和生存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表层的物质文化是有作用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浅层文化

1.浅层文化的定位

有了好的表层文化,这只是第一印象。浅层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活动文化和礼仪文化上。

2.浅层行为文化的内容

浅层文化的具体内容如下:

【案例】

昵称的作用

我曾参加过一个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企业介绍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时,讲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令我感触很深。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要求新员工填表格,其中有一栏是很多企业不会有的,叫昵称。昵称是最亲切的称呼,很多人在家里才会有昵称,企业里一般不会有。但这家公司有一个规定,在所有新员工入职的表格里面,昵称这一栏是最重要的。新员工必须有一个昵称,如果没有就想办法给自己起一个昵称。在这家公司,所有的上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称呼对方的时候,都要用昵称,而不是称呼张总、李经理等职位。这样公司里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改善。但是要注意,昵称跟小名是有区别的。有些小名并不好听,不适宜作为昵称。

【案例】

门卫的判断

我在某国际大厦上班的时候,和大厦的门卫很熟,有一天他跟我说:“我在这个国际大厦上班时间长了以后,哪一家跨国公司的员工,虽然我不认识,但只要他走出电梯,我基本上就能够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我说:“这个不可能,跨国公司那么多。”

这时,大厦的员工出来了,我就问:“你认识他们吗?

他说:“我有一些是认识,但大部分不认识,但我一看他,就能知道他是哪家公司的。”

我说:“你有这个本事?”

他说:“你看,如果是美国通用的员工走出电梯,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四平八稳走出电梯的,那就是杜邦的员工。”

我再去观察一下,证明这个门卫说的很有道理。

我去杜邦讲过多次课。杜邦是搞化工的,特别强调安全。每次到杜邦讲课,一定有一个小伙子,先夹一个笔记本电脑,他不让我先讲,他把他的电脑一插,他就说:“同学们、周老师,这是你们这层楼的地图,万一发生火警,你这样这样就能跑了。明白了没有,明白了,拜拜。”他就走了。第二天这小子又来了,他又插电脑,我就不让他插,我说:“你昨天不是讲过了吗?”他说:“不行,周老师,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再讲一遍。”在杜邦,下班笔尖必须冲下插到笔筒里;员工行走必须靠右;如果有扶手,一定要扶扶手;在车间里工作,不许跑动;晚上的飞机别搭乘,可住五星级酒店,明天再回来。它的一切规定都跟安全有关。这些员工就变得非常老成持重,走出来就是杜邦式的。

【案例】

电梯现象

乘电梯时,你在电梯口就能够看到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我把它叫做电梯现象。企业文化不好的,电梯门一开,所有的人争先恐后进入电梯,电梯门一关,每个人脸上都没有表情,两眼看着电梯上面的楼层显示。门一打开,一部分人出去了,另一部分人见电梯门一关,所有的人又是面无表情。如果有客人到公司,很少打招呼。而一个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如果见到客人到公司,应该先让客人进电梯,进了电梯以后,然后跟客人礼貌地聊上几句。

【案例】

中国人讲,“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我们企业的很多员工,“站如虾,坐如饼,走路什么样子都有,勾肩搭背摇摇摆摆”。我去过一家日资企业,每一条路中间一定有一条黄线,员工必须走在黄线的右边,不可以超越黄线。它们的企业文化告诉大家,黄线就等于一堵墙,不能超越。每一个人走路靠右,碰到客人礼让,公司里面干干净净,想上厕所有标示,就能找到。所以浅层的文化不要去小看它,它体现了整个公司的一种价值取向。

3.浅层文化的作用

浅层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营作风,以及做事的风格。

Æ它体现了一个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

Æ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文化特征。

Æ是对于一个企业的精神、企业目标的动态反映。

Æ成功的企业都有成功的行为文化,但有良好行为文化的企业也未必一定成功。

【案例】

酒楼所有的工作人员见到客人以后,都有一个普遍的行为,就是和客人打招呼,“欢迎光临”、“下午好”、“欢迎下次再来”等,这是一种浅层文化。我去酒楼吃饭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一次,我跟几个朋友去一家酒楼吃饭,门口有一个迎宾小姐,长得很漂亮,个子很高,身材很好,她彬彬有礼地说:“欢迎光临”。于是我们很高兴的被带着往里面走,碰到他们的一个部长,这位部长跟我们打招呼:“欢迎光临”。吓我们一跳。再往里面走,碰到了一个女服务员,也正眼都不看我们一眼,嘟囔一句:“欢迎光临”。再往里走,所有见到我们的工作人员都用同样的方式和我们打招呼,最后我们听到“欢迎光临”的时候感觉非常不舒服。所以,有了这种浅层文化,并不足以表示公司能够成功。但是公司又需要这样的浅层文化。问题在于“欢迎光临”不是由衷之言,而是公司强行规范要去做的而已。

【案例】

沈阳高登酒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家酒店有一个七十多岁的门童。这位老大爷个子很矮,但是非常称职、非常敬业,他的眼神不卑不亢,既不低三下四,也不夸张。他的举动不但变成了一种行为文化,还延展成一种精神的文化。整个高登都学习他,以他为标准,他成了整个公司的一个楷模和典范。高登酒店的文化特性,最终表现在这个门童身上。这位门童和前面提到的“欢迎光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去思考,如何构建公司的浅层文化。

【自检】

请您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前面提到的日本的企业视黄线为一堵墙一样地来执行,每个人都非常遵守,但是这种做法,是否会让员工感觉很死板,在我们中国的企业里,如何平衡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一个企业意识到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准备的时候,如何能够逐步地入手,避免假、大、空的运动式的变革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