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郎口”、“洋思”经验到中职课程改革
——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李娇容
(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中职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我校借鉴“杜郎口”、“洋思”等经验,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课程改革,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杜郎口”、“洋思”经验
(一)认识“杜郎口”、“洋思”
初次认识“杜郎口”、“洋思”,是在2008年底、2009年初,我校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分两批组织教学骨干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进行学习考察。首次认识这些名校,震撼于它们课堂改革的成效,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名校要收取几十元的参观门票,但参观学习者还是络绎不绝。
再次认识“杜郎口”、“洋思”,是在禅城区区直中学中层干部培训班,广东教育学院周峰教授在有效教学策略中又隆重推出了“杜郎口”、“洋思”经验,还重点介绍了东庐中学学“洋思”的创优之路。
江苏省的洋思中学,创建于1980年,曾是江苏省泰兴市一所薄弱的村办初中。1986年开始试行“当堂完成作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并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教师满堂灌,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1994年,江苏教育报发表题为《洋思之路》的专题文章,该文章为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称其为“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创造了全市乃至苏中地区的一流业绩。”1999年,当地政府决心放大“洋思中学”效应,要求洋思中学“坚持多元化办学,走教育创业之路”。从1998年至2002年的四年间,洋思中学利用滚动发展的机制,从名副其实的“村校”变为全国闻名的“改薄名校”。
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也是一所农村中学,1997年前的杜郎口中学可以说是“满目疮痍”。1997年前开始进行改革,杜郎口中学在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质量有了保证,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学校”,并以“杜郎口旋风”著称。
象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这些名校,都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大胆尝试、努力创新,首先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特色,教学质量取得比较出众的成绩后,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逐步完成了学校的整体优化,跃升为“优质学校”。
(二)“杜郎口”、“洋思”经验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质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自身学校实际,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是“杜郎口”、“洋思”等校成功的关键。
从“杜郎口”、“洋思” 等的成功实践来看,有几点经验非常值得我校学习:
1、抓课堂,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套模——改模——创模,有效地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如杜郎口中学以“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洋思中学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东庐中学采用“以讲学稿为载体,教学合一”模式,形成了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使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教案”或“讲学稿”为载体,有效地缩小了因教师水平差异而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差异。
二、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让子女“上好学”,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期盼。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有别于“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普通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形成“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当前中职课程改革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二是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是改革教材。
三、我校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立足职教,探索研究
我校立足职校实际,围绕培养目标,坚持职教特点,遵循职教规律,主动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力求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一个跨越式提高。组织和发动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教师打破陈旧理论、大胆进行有益的尝试,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迫我学”演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爱学”;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兄弟学校“取经”,包括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洋思中学,还有青岛市交通职业技术学校、青岛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张家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校、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等;举办多场教改考察汇报会、教改经验交流会,共同汲取教改“营养”;以“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等各级课题为引领,大胆实践,科学创新。
在探索、研究、交流的基础上,2009年7月,校本“一体化教学模式”终于出台。新模式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与训练。
(二)立足课堂,强势推行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辅导,强力推进。制定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七个环节:建立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建设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建设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建立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引进企业参与一体化教学改革;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制定了《“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构建了一体化教学课堂的“五步骤”结构: 1、项目任务、2、学做研讨、3、反馈交流、4、归纳提升、5、练习测评,提出了8S的管理理念、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及“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实施有关措施。通过“三名工程”等载体展开榜样带动,使“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入课堂、深入人心。开展人人参与的“一体化教学”公开课,促使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汇报自己对“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使教学改革落到了实处。
(三)深入推进,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
我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经历探索研究和全面实践阶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