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题研究

“幸福职业人”育人模式研究中期实验报告

来源:华材网时间:2015-10-27 09:17 分享至:

“幸福职业人”育人模式研究

中期实验报告

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我校以“培养幸福的职业人”为办学宗旨,确立“让每位师生都幸福成长”的育人理念,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能,经过培养,都可以成为幸福职业人;每位老师都能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在个人工作领域获得自由,成为幸福职业人。

2013年10月学校申报的《“幸福职业人”育人模式研究》课题成为2013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立项课题,同年12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论证会后,课题组又在专家指导下对课题实施方案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各项研究内容,调整了研究思路,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并依照方案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期间要求课题组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分析等工作,定期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资料。现向总课题组报告如下:

一、前期研究与实验进展情况

(一)组成研究队伍,加强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邵燕东   顾问:汪永智

副组长:黄文革、郝文彬、罗岚

成员:各校区学生处主任。

2组建了6个研究小组

各研究小组是课题研究的骨干队伍,是各项主要研究与实验内容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推进课题研究的核心力量,由各校区领导、各部门主管、各专业部骨干班主任和心育骨干教师组成。各个研究小组组长是:

中职生校园幸福感现状及测评研究——戴洁明

幸福职业人健全人格教育和塑造课程体系建设——姚晓琳

学生职业幸福感教育与培养研究——罗润燕

家、校、企、社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研究——黄文革

“差异发展,人人成功”培养幸福职业人活动体系构建——左湘

幸福职业人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研究——宋丽枫

幸福职业人育人模式构建与幸福班主任团队形成研究——乔雅丽

幸福职业人育人模式构建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研究——郝文彬

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包括校长和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学生处主任、市区名班主任以及心育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年富力强,教学、教研管理经验丰富,课题组还聘请了广东省德育指导中心汪永智主任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组建了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德育主管、名班主任、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

(二)重视调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过程中,注重调查研究,为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客观依据。如在制定实施方案前,结合“幸福广东”、“幸福佛山”、“幸福禅城”等幸福的不同标准,拟定了“中职生校园幸福感现状测评调查问卷”并选定10个实验班及其班主任对师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现状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师生幸福观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了师生幸福感的来源,掌握了影响师生幸福感的关键要素,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三)构建幸福育人模式,分项推进研究进程

1、打造了幸福育人团队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一年来学校精心打造幸福育人团队,先后制定了《德育干部队伍专题培训方案》、《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等,通过参加各类专项培训、组织到企业锻炼、参加课题研究、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等途径,有计划地推进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初步培养了一支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作模式、运用优秀企业精神引领班级精神的班主任队伍,新培养或发展一支由市区名班主任各1名、区首席班主任1名、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1名、区培养对象2名、区心育名师1名等组成的名师队伍;打造了一支理解职教本质、掌握职教目标定位、具备职业和就业指导师能力的德育干部队伍,其中6位干部获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2位干部获心理A证教师资格证;聘任13位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等,组建了一支积极推进校企文化建设项目的“德育工作校外讲师团”队伍,这支队伍定期到学校宣传企业文化、与学校老师共同开发课程、策划活动、指导老师们制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等,与老师们共同组成幸福团队,肩负起“培养幸福职业人”的神圣使命,共同践行幸福德育。

2、构建了幸福课程体系

前期研究过程中,学校以校企融合文化建设和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以学生自主职业成长为主线,以“校本问题变为课程研究问题,行业企业精英和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力量,师生参与成为开发主体,行动研究贯穿开发全程”为主要做法,采用“双擎”推动(即任务驱动和培训带动)、滚动开发的模式,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必修课、校企共同开设《职前学堂》、《幸福职业人大讲坛》、《提高执行力》、《职场礼仪》等微型课程,让学生自觉地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道德自律。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工学结合参与实践过程中,也感受到一份职业的尊严,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献身自己所选择职业的幸福感。期间开设《职前学堂》共计21讲,开设《幸福职业人大讲坛》16次。受益学生达100%。

3、提炼了幸福精品活动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主要途径,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整合校企资源,挖掘潜能因素,提炼幸福精品活动,初步构建“差异发展,人人成功”培养幸福职业人活动体系。一是创办了校园技能节、职业形象大使、创业售卖大比拼、文明风采大赛等众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校园精品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获得被他人认可的满足感,体验到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分享幸福的愉悦。二是组织开展与专业融合、与行业企业对接的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并通过聘请专业人士或企业人员担任教练或指导教师、开展社团交流活动等,为社团搭建多元舞台。项目建设期间,新增7个与专业融合的社团,很多专业实现了“一专业一社团”,这些团队为我校专业建设、专业技能教学和中职生技能大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部分社团将自己的技能演绎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在禅城区和兄弟学校中有一定影响力。

4构建了幸福文化制度

为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与现代企业接轨的环境熏陶和接受企业行为规范,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幸福职业人素质要求的准职业人,课题研究前期,学校与合作企业深入探讨,找准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要求与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契合点,借鉴和吸纳现代企业优秀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构建了“8S”管理体系。把企业所崇尚的诚信、质量、效率、服务、安全、自律、服从、节约等意识和观念植根于学校文化的土壤中,导入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系,将企业的目标管理、8S管理等管理工具导入师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中,在实训室、课室和宿舍全方位实施8S管理,为学生们养成职业行为习惯、内化职业人格、实现幸福职业成长奠定了基础。学校构建8S管理体系并实施的理念与做法也被省教育厅德育指导中心收录到《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一书中推介。  

5、建立了幸福成长档案

为引领学生实现幸福成长,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师、职业指导师、班主任代表等成员组成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导委员会,组建了评价队伍;并结合“工学结合,分层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制定并细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发展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校企共同编写了两册《学生幸福成长手册》,并在13、14级各班试用,以此为载体,为学生建立幸福职业成长档案。学生们在《学生幸福成长手册》各项指标指引下,有意识地感受幸福,幸福感不断增强;班主任借此手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追求幸福、创造幸福。

6营造了幸福成长环境

为建设符合学校特色和企业要求的校企融合文化,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与现代企业接轨的环境文化熏陶,实现幸福成长,学校有意识地通过文化环境设计评比、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方案等途径,在课室、实训室和校园内将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充分物化,创设了浓郁的企业、职业人文氛围,为学生们营造幸福成长环境。其中由校企共同设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已经过论证、招标,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15年2月底完工。

7、搭建了幸福发展平台

学生就业质量是影响师生幸福感的要素之一。为落实学校三年级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迈向职场,追求幸福人生,学校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和佛山市光电制造业等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每年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为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自开展课题《“幸福职业人”育人模式》研究以来,分别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及12月先后三次为11级学生、12级春招学生、12级秋招学生举办大型的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并在资质、专业对口、岗位技术含量、职位数、薪酬待遇等方面严格把关,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从报名的众多企业中遴选146家用人单位、为我校1600多名2014届学生提供3000多个岗位。每次招聘会场面热烈,毕业生应聘踊跃,许多学生向4至5家企业投递了推荐表,他们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充满了信心。

“携希望走出校园,逐青春放飞梦想;用专注书写人生,凭实力笑傲职场”,华材学子借力学校为其搭建的发展平台,正疾步行走在通往幸福职场的大道上。

(四)强化课题管理,落实各项措施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研究,注重理性思考,及时总结,及时作好阶段成果汇报。建立并落实交流、汇报制度,定期指导、督查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落实改进和推广措施。为使课题研究规范化进行,我们建立了课题档案材料。做到资料齐全、规范。

二、前期研究主要成果

1、构建了系列幸福文化制度,为师生幸福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课题研究期间,学校组织制定并完善了《实训场室8S管理推行方案及管理制度》、《课室8S管理推行方案及管理制度》、《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德育工作校外讲师团工作制度》、《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等幸福文化制度,为师生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指引。

2汇编了7本研究成果集,初步形成了“幸福德育”课程体系

前期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初步开发了《职场礼仪》、《提高执行力》、《学会交往》、《中职生职业成长培训教程》等4本校本教材(或教程),形成了《主题班会活动方案集》《幸福班主任成长故事集》及《学生幸福成长手册》(第一、二册)等共4本成果集,收集了一批职前学堂讲义、“做幸福职业人”报告材料以及“向幸福出发”读书活动经验材料(包括好书推介、书评、读后感等),制定并实施了《校园技能节活动方案》《职业形象大使活动方案》《创业营销比拼活动方案》《文明风采大赛方案》《向幸福出发读书活动方案》等5个培养幸福职业人系列活动方案,丰富了幸福育人的载体。促进了学生幸福成长。

这些来自于实践的研究成果,将在后期研究与实验中再回归实践,指导实践,成为我们后期开展本课题研究可贵资源。

3、促进了学生幸福成长

课题申报与研究期间,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优异,2013、2014两年蝉联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团体总冠军,201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2014年省赛中,我校有15人获7个项目一等奖,其中有5人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均有不俗表现。特别是古裕军、马健文两位同学代表广东省参加汽车定期维护及车轮定位大赛勇夺全国一等奖,并作为参加今年全国汽车技能大赛现场接受采访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研究期间提炼并实践的精品活动,为学生们创设了互相欣赏、共同开拓、与企业和社会接轨的活动文化氛围,学生参与社团等活动的积极性大增,且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自我管理能力、专业技能水平都不断提升:爱车一族社团成员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汽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辩论社团在代表佛山市与香港中学生辩论赛中有不俗表现,在佛山市校际辩论赛中战胜重点中学石门代表队,徐金彪同学在2014年佛山市的校际辩论赛中两次被选为“最佳辩手”。民间工艺社团成员在参加省技能竞赛中3人获一等奖。双节棍社团社长彭宣杰在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之第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年度人物提名奖(荣获该奖的大部分为大学生,仅其一名中职生)。格的思想素质加上过硬的专业技能,使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如鱼得水,受到社会各界欢迎。11级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走向职场后捷报频传。

4、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期间名师队伍再上台阶,7位教师被评为禅城区名校长、首席班主任、名班主任和名教师。两名德育干部均先后被聘为省中职学校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骨干成员。一名德育干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工作者,并成为感动佛山优秀教师提名。两位班主任在2014年区班主任能力大赛中分别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在2014年区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启动仪式暨青春期健康教育培训等大型活动中,姚晓琳老师全程主持;学生处乔雅丽主任被佛山市财经学校和禅城实验高中等兄弟学校聘请为课题评审专家;2014年禅城区各学区组织的班主任能力大赛选拔赛中,德育干部和班主任多人受邀担任评委,其中黄文革副校长担任祖庙学区评委,乔雅丽主任担任张槎学区评委,郑英和罗润燕两位班主任均担任石湾学区大赛评委。不同程度地在区域内起了示范幅射作用,向外界展示了我校幸福育人团队建设的成果。

一年来由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11本教材出版发行,16名教师获两项专利。

三、及时改进研究方法,科学构建幸福育人模式

该课题前期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按各自的实施方案分头行动、开展研究,各自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初步形成了一批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校课题组未能作出全方位考虑、未能按照总体设计对各小组研究进程进行调控,也未能及时交流各小组研究经验,致使研究成果的实验过程中未能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总体效果。2、前期对幸福育人模式的构建还仅停留在各板块研究内容的简单堆砌上,还未能将其有机融合;3、个别研究小组忽视了素材的积累和档案的建立。

课题研究后期,我们将健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多渠道组织开展科研培训与研讨活动,及时把握研究动态,及时反馈各研究小组实验结果,使各研究小组实现目标一致、渠道多元、方法多样、形成合力,使各项研究内容与成果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扎实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题在学校办学和师生幸福成长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