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课件案例

《心肺复苏》教学设计(带PPT)

来源:华材网时间:2015-10-28 08:58 分享至:

课题

心肺复苏

授课教师

张雨虹

计划课时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常用的救护技能

方法能力目标

学会判断在事故现场伤员意识、呼吸和心跳是否存在的方法和救护方法

社会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自我、关爱他人的生命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

作用与地位

《现场心肺复苏术》选材于佛山市中医院急救中心教学资料,在课程设计中努力做到联系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救互救卫生常识是人类必备的知识之一,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内容

(1)初步学会判断伤员意识、呼吸和心跳是否存在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急救方法。

3)初步学会模拟心肺复苏。

教学重点

掌握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珍爱生命情感的建立

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有近数十万人于心脏病、触电、溺水、中毒、交通事故、意外事故中死亡,若能及时施以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则可大大降低各类患者的死亡率。但是我国非专业施救者的普通百姓掌握心肺复苏术正确的操作方法的确鲜有人在。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正确的操作方法,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急救,我们在中学生中开设了这一课程。

教法与学法

讲解、讨论、点评、归纳、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心肺复苏模拟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提出问题)

引入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引入心肺复苏的概念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学生操作练习

老师小结

案例(落水少年事件):几年前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赴山区现场采访落水儿童事件,在120急救车和专业救护人员未抵达现场之前,因为现场围观的人群无人懂得急救知识,对小女孩实施急救,最终未能挽回女孩的生命。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当人们在家里或公共场所遭遇突发事件,如溺水、煤气中毒、触电、车祸、化学品爆炸或其他意外等紧急情况,而专业人员尚未赶到现场,对伤员及时予以施救显得多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或若干个鲜活的生命。

心肺复苏:英文简称:CPR (Cardial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

有数据表明,当人们遭遇上述意外情况,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呼吸停止时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教师讲解:在一般情况下,心跳停止4分钟之内,即脑组织缺氧4分钟之内,可以恢复其原有功能,心跳停止超过4分钟,易造成脑组织永久性(不可逆)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人们把意外发生后的4~6分钟称为“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

理论知识和方法步骤

1、心肺复苏的概念

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英文简称:CPR  

2、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

讨论: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①人工呼吸

    ②胸外心脏按压

3、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教师讲述:

模型平卧在地上,施救者站在伤员的右侧。老师边讲解边演示一遍,让学生边模仿边说出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意思

 1).轻拍重喊,拨打电话“120”,(自己或委托他人讲清伤员的病情、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

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答:初步判断伤者的意识是否清醒,以便决定是否对其实施心肺复苏

2).摆正体位脸朝上(松开伤员领口,解开衣裳纽扣、领带、腰带,保证呼吸畅通)

3).一看(伤员眼球是否转动,胸部和上腹部有否呼吸起伏)

二听(伤员口鼻有无出气声,施救者头向左面向右偏,耳朵向下)

三感觉(判断伤员有无自主呼吸和意识,主要观察其胸部的起伏)

4).仰头举颏(下巴),清除口中异物,

是为了保证呼吸道畅通,(包括老人口中的假牙)

强调:步骤1~4主要是判断伤员是否有意识、是否存在呼吸

5).捏鼻托颏,做人工呼吸2次(正确的)

讨论:如何做人工呼吸?

学生讨论:……口对口,口对鼻

教师归纳:右手推颏,使颏与地面形成90°角,左手捏住鼻孔,用嘴对嘴吹气

强调:姿势正确,不要掐住伤员的喉咙,加重伤员伤情,捏鼻吹气时大嘴包小嘴,不吹气时手松开

6).右手食指中指轻轻搭在伤员的颈动脉上,判断有无心跳(脉搏)

7).听到语音提示后,开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按《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CPR)指南》)

  右手两指放在肋骨交接(凹陷)处

  左手掌根与其平行,右手交叉叠放在左手手掌上  (强调:左手掌根放好后不要移动)

  双臂绷直、与地面垂直,双手按压,上身略向前倾(借上身的体重进行按压)

按压深度: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仪表显示:黄灯太轻,红灯太重,绿灯最合适(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都能显示)

数据显示:左边数据正确,右边数据错误

强调:学生必须根据语音提示及时调整姿势和动作要领直到正确为止

让学生观看到《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CPR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视频,提示学生作为非专业施救者可按美国2010年指南程序操作: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学生操作练习(模型的摆放位置,仪器面对学生和老师)

 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学生3人一组,其中:

1人负责人工呼吸;

1人负责心脏按压;

1在旁提示操作要领。(黄灯太轻,红灯太重,绿灯最合适。)

其余同学在旁边学习和点评。

老师点评

老师小结:(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先请学生对整堂课做一个简单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知道了在家里或公共场所遇到各种意外发生有人员出现心跳呼吸骤停,除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救援以外,要抓紧时间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

1、哪些人需要实施心肺复苏?

 说明:煤气中毒、溺水、车祸、触电等需要心肺复苏

2.知步骤

 实施心肺复苏操作,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切忌手忙脚乱,及时疏散围观人群,保证空气流通。

3.会操作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操作是30:2

提问:请同学们用这堂课学会的知识分析一下女记者为什么没有救活溺水的小女孩。

4、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

1).伤者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员到现场;

3).心肺复苏持续1小时后,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呼吸和心跳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课后思考:请同学们课后通过上网和报刊查阅最近国内外发生的一起重大意外伤亡事故,假设你当时就在事故现场,你会怎么做?

PPT或视频投影

PPT或视频投影

PPT

或视频投影

PPT

或视频投影

PPT或视频投影

情境导入;

提问:从上面的事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溺水的女孩没有救活?

如何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总结:①没有呼吸②心跳停止③脑死亡

教师展示的少年躯干模型,让

学生找出人体心、肺位置

引导、提问

引导、提问

边演示边讲解

归納、总结

指导学生分组

提问题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找出人体心、肺位置,并讨论心、肺功能。

学生回答

讨论、发言

学生观看

 

学生操作练习

学生回答

自救自护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