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示建设专题网站

专家详解:青少年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刚刚好”

来源:新华网时间:2012-02-08 09:25 分享至:
  时下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要么过胖,要么过瘦,体质明显下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让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科学研究证实,45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才能消耗体内脂肪库中的脂肪,时间太短效果会打折,时间太长又会影响饮食和休息。所以,“1小时锻炼”对学生强身健体而言,可以说是“刚刚好”。

  受访专家:

  胡增荦:国家体育与健康课题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

    黄光民: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

    儿子比妈妈喘得都厉害!

    “我前天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眼泪差点没掉出来!”北京市西城区的马女士激动地说。

    “真的,我一点都不夸张。我儿子从一年级起就迷上了游戏,整天抱着台掌上游戏机。”马女士一边说,一边看了一眼旁边的儿子小马,“游戏机总在更新换代,每次最新款出来,他就吵着让我买新的,你看他自己,现在都六年级了,没往高里长,净往宽里长了!”

    小马不满地瞪了妈妈一眼,示威似地拿出一台精巧的游戏机玩了起来。

    “你瞅瞅,一说他,他就这样!”马女士颇感无奈地说,“他偶尔跟着我跑上几步,比我这40多岁的人都喘得厉害,你说这以后可怎么办啊?”

    此时小马手中的游戏机传出呯呯啪啪的声音,马女士生气地一把从儿子手中夺过游戏机:“为了让他出去运动运动,我和他爸可没少跟他磨嘴皮子!如果没有体育课,他这一天就不会有什么运动,可体育课一周只有两节!”

    手中没了游戏机,小马一下子变得无精打采,往旁边的马路牙子上一坐,懒洋洋地看着身旁匆匆走过的行人。

    “我们的话他不听,现在好了,有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在学校里老师就督促他进行体育锻炼了。”说到这里,马女士的脸色变得明朗起来。

    “每天锻炼一小时,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胡增荦说,“就像孩子们迷恋游戏机一样,你不让他打,他非要打。一旦喜欢上体育活动,想不让他活动都不行。”

    现在的孩子要么过胖,要么过瘦,体质健康的孩子很少见。同时,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比较差。

    胡增荦说,日前他应上海一所中学之邀,给初中一年级篮球兴趣小组的孩子们上课。“那些孩子真让我感动,他们把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当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纷纷向父母保证,参加兴趣小组绝对不会影响到学习。”

    “我先不教给孩子们篮球的基本训练,而是让他们充分感受篮球给生活带来的愉悦。”胡增荦认为,现在学校里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可能并不能做到让孩子长多少肌肉,但至少“给了学生一个非常大的活动空间,是改革应试教育体制的重要举措”。

  体育器材成“摆设”

    “现在学校的头等大事是狠抓升学率,把体育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数学、语文老师说占用就占用了,根本不告诉你什么理由。”北京市西城区一位小学体育教师苦笑着说,“当然,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不瞒您说,他们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家里电话和手机我都一清二楚,但体育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马女士承认,在家长心目中,体育确实“地位不高”。

    小马说,他们每周仅有两节体育课,内容多是“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或者“绕着操场和教学楼跑两圈”。

    体育课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那么,课间休息时呢?

    “每到课间十分钟,只要有一个学生没有改完卷面错误或者没有完成作业,其他的学生也不能离开教室外出活动。”一位中学女生说。

    老师们则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现在学生的体育锻炼都没有达到每天一小时的量,“甚至连半个小时都达不到。”

    北京朝师附小望京分校的一位老师说,该校把课间操的10分钟主要用来让孩子上厕所,禁止他们到走廊或楼梯、操场上玩,原因是曾经发生过学生在课间休息玩耍时的碰撞事件,“家长要求学校赔偿,学校从此怕再担责任,就只能这样子了,实在是没办法。”

    上海徐汇区徐汇中学体育老师陆老师也表示了类似的忧虑:“不少学生体质差,偏胖,很多动作都无法按标准完成,说实在的,也不敢让他们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市不少中小学校园中的秋千架、单杠等体育器材都因年久失修而沦为一种摆设,有的学校还把篮球架拆了,用来练习跳远的沙坑也被填平。那些被认为“容易出事”的体育器械正在从人们眼前消失。

    “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防护,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伤害事故本身,而在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比10年前、20年前的学生更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越减少有风险性的身体运动,人体抗风险的运动能力就越下降。体育教学内容的取舍走进了‘怪圈’,体育教学处在两难境地。”

    四中和清华的“强迫运动”

    目前体育教学的两难境地中,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走进这个“怪圈”。

    在北京四中这所赫赫有名的学校里,就有一个“强迫”学生每天进行两个小时体育锻炼的制度。这项制度坚持了20多年,每周36节课中,包括了5节体育课。“以高三为例,体育课一直上到高考前夕学生回家复习为止。”四中校长刘长铭说,“我觉得这样做非常重要,它将决定人的一生。”

    刘长铭认为,体育绝不仅仅是把胳膊、腿练粗了,而是“深刻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心理、性格的发展,进而决定我们民族的品格。”

    北京四中每年令人惊讶的高考升学率,为刘长铭的话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也曾有一个“强迫运动”的传统。即每周一到周五下午四时至五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这个传统是著名体育运动专家马约翰教授(1882—1966)留下的,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对